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经典的研究性教学包括:重复性研究、学习性研究、开发性研究3个方面。重复性研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已研究成功的相关课题,让学生重复此项研究。学习性研究:在教学中,提供多数内容中已有答案,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认真思维后去回答的课题。开发性研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但尚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将100名7年制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有男女各25名,两组学生基础科目成绩均为80~85分,属优良学生。然后两组7年制学生分别授予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及传统讲授式(LBL)教学。

1.1开展重复性研究的学习

1.1.1PBL教学[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循证思维能力,采用设问-讨论-总结的PBL教学法。例如,对一老年男性肝癌患者病例,导师可提出问题:(1)肝癌常见病因及诱因;(2)肝癌发病机制;(3)如何诊断原发性肝癌;(4)手术指征、禁忌证及预后;(5)有哪些替代疗法。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初步提出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引导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进行简要点拨,并鼓励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小结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留下问题,以巩固学习效果[4]。

1.1.2规范带教按照标准外科学基础操作进行带教。包括:换药、拆线、手术无菌规则和技巧,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严格的无菌的操作方式及正规外科手法。并在管理患者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水电解质平衡、外科补液、输血及感染防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通过每天早上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开阔学生视野。本科每天早上的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的掌握,及急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以及各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对应处理。训练学生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完善的辅助检查,逐渐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

1.1.3专题讲座针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教学秘书有意识地组织科室高年资医生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讲座极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拓思路、拓展视野,熟悉掌握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也可有感性认识,对于其后期从事的研究目标确立打下伏笔。

1.1.4重视基本诊疗操作培训的三基教育对于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生而言,重视专科相关的基本操作培训对于其今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需重视培养其基本诊疗操作能力。内容包括各种基础疾病相关的特殊处理,医患沟通文件的准备和交流;尤其需要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比如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充血性脾肿大、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脾肿大等患者可行脾切除手术治疗,但对血小板偏高者,因术后容易发生静脉内血栓,对晚期骨髓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病者,术后死亡率高达7.5%~25.7%,均视为该手术禁忌证。

1.1.5培养科研思维科室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最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及间接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推理,提出新的独立见解。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科研兴趣[5]。

1.2开展学习性研究工作

1.2.1名师讲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充分利用与国内外多家大型医疗机构频繁交流的优势,结合对方的专长,不定期开展名师学术讲座。其内容主要涉及肝胆外科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国内外最新进展,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及学习方法,拓展视野并了解肝胆外科相关问题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初步了解到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科研报告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每两周安排一次科研报告会,让学生自己进行读书心得的汇报总结,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科研报告会能更深入接触到科研的方法和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参加临床科研工作,促进他们提高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的综合素质,加速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1.2.3参与科研课题设计由于7年制医学教育科研训练时间安排较短,仅6个月。因此,其科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科研思维,了解基本方法。首先由导师提出几个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科研选题,如肝移植、肝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学生再进一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最后由导师组织修改和讨论发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6]。

1.3开展开发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掌握肝胆外科基础知识及基本科研方法,并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既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与肝胆外科疾病密切相关的,但并未研究或解决的课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及解决方法并实践完成[7]。

2经验与展望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准备

1.1.1培训师资队伍在实施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常将教师比喻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所以,教师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本教研室的师资长期以来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方式,虽然部分教师也参加过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但对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尚较为陌生,甚至心存疑虑。为此,本教研室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2种方式培养师资。送出去即选送骨干教师到有成功经验的院校实地学习、考察,理解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和实质,学习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回来后交流学习收获,带动并影响更多的教师;而请进来即由学校教务部门请外校优秀的PBL教师来本校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以上方式,使所有参与PBL教学模式的教师对PBL教学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等有了正确的理解。

1.1.2准备教学资料药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分为6个模块,即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内脏系统药理学(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等)、内分泌系统药理学、化学治疗药物药理学等。本研究决定将上述内容重新整合,75%学时采取PBL教学模式,仅保留25%学时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涉及药理学基本框架知识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药理学总论、抗心律失常药等。其中对采取PBL教学模式的内容,打乱原有教学顺序,突破原有章节界限,将不同章节有机结合起来,如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和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综合在一起,而将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现行的教材均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编写的,不适合PBL教学模式使用。确定PBL教学模式的内容后,本教研室群策群力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分头编写符合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和病例,每一病例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2个版本,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病例的内容从易至难,并很好地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生理、生化、微生物等基础知识衔接。编写完毕,再经过反复论证,才定稿。

1.1.3建设硬件设施规范的PBL专用教室内布局应与圆桌会议室类似,四周有足够的黑板或白板供学生使用,墙上的挂钟让学生能自行掌控讨论节奏和进程。由于改建教室花费较大,本教研室采取了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办法,定做了几块移动式白板,置于教室周围,满足了PBL教学模式的需要。

1.2教学实施

1.2.1分组开课前要求课代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不超过4人为宜。在每个学生小组中选1名组长,每次上课前1周,教师将病例交给学生,由组长分配给组员,有重点地分头收集相关资料。

1.2.2课堂讨论首先组织学生归纳病例中的重要信息,罗列与药物使用相关的知识点及拟讨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准备情况就相关问题进行重点发言。涉及的知识点和关键论点要求学生写在白板上,每次课结束前,由教师或学生以白板上归纳的内容进行总结。

2PBL教学效果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教育;模拟教学

近些年,临床医学教育背景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医学高校扩招,医学生数量增多,典型临床病例人均比例低,远不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患者家属权利意识的提高及当前医疗环境等因素,使得现行的见习、实习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1]。尤其在儿科,这种矛盾和冲突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近年来逐渐发展并深入人心。人工智能旨在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新科学。随着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2-4]。国内外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如何优化和改进临床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医学模拟教学发展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问诊模拟患者(simulatedpatient,SP)阶段

1968年,有学者已经提出了“医学教育中模拟人”的概念[5]。模拟患者又称标准化患者,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过培训后能扮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的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20世纪70年代初期,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儿科实习生指导员PaulaStillman通过模拟母亲回答医学生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之后,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此方法进行医学教育,美国125所医学院有111所应用SP作为教学和评估方法,其中53所医学院有专人负责SP项目[6]。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始在临床综合考试中使用标准化患者,并已证实其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7]。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SP以其在医学专业教育评估和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儿科临床教学改革的热点方向之一[8]。但是,SP教学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SP只能模拟患儿的主观叙述部分,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对疾病客观部分的模拟常较困难,比如咳嗽声音特点,有痰音还是刺激性干咳,脱水的面貌,身体温度的变化、体格检查异常等情况。并且,SP的招募、培训及工资支出等费用均较高,因此一直未被医学院校普遍接受和使用。

2、电子标准化患者阶段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及应用的普及,为解决SP招募困难,培训及工作支出费用高等难题,电子标准化患者出现并逐渐尝试应用于临床教学[9]。电子标准化患者教学系统主要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电子仿真人体模型两种形式。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标准化患者可以在电脑上形象生动的模拟患儿的主诉、病史资料,提供体格检查特点,增加病例的客观部分,比如提供脱水的面貌图片,气促、呼吸困难的视频等,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视频等,提供较完整的疾病资料,帮助学生全面的学习疾病的特点。2006年,马歇尔大学医学院设计的交互患者系统就是一个设计精制的CAI课件,从模拟真实患者病史的采集、物理检查,结合患者的化验结果、X线片检查图像等,作出临床诊断,制订治疗计划,且该系统还会作出评估。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不能给学生提供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缺少了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亲身体格检查环境。并且,只能提供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缺乏疾病动态观察和思考这一过程[10]。仿真人体模型的发展及应用一直是医学临床教学中备受重视的部分。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解决临床医学教学中反复的体格检查及有创操作对患者带来的伤害。仿真人体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模拟形态、解剖参数的“几何假人”,仿生材料制造的“物理假人”,具有一定人体反应特征的“电子仿真假人”等几个阶段。电子仿真人体模型也不断的更新换代,力图尽量真实模拟人体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陆续有学者使用智能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生理驱动型高仿真模拟人(HSP)进行教学,通过在心肺复苏、静脉给药、心包穿刺、输血输液、气管插管、麻醉、各种生命支持设备的运用等医疗手段将HPS救活[11],考核学员操作技能、现场处置能力、团队配合意识[12]。在我国,首都医科大学是亚洲最早引进HSP的医院院校,HSP属于高端的生理驱动型模拟教学设备,建立在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具有模拟人类脏器或系统的功能,如模拟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电子仿真人体模型提供了生动、立体形象“患者”,但是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人体毕竟还是有差异的,尽管可能采用了与人体组织相近似的合成材料,但缺乏真实病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仍然不能代替真正的患者[13]。并且,电子仿真人体模型目前同样不能与人交流,缺乏问诊过程,也不能满足学生身临其境及人文培养的需要。

3、问诊标准化患者、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相组合阶段

其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逐渐尝试将问诊SP、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合用,形成“组合SP”,扩展及延伸SP的作用。组合SP优点是:(1)可以帮助医学生尝试医师角色,面对标准化患者练习临床问诊技巧、人文关怀等。(2)可在多媒体资料中进一步完善增加病例的客观部分,比如提供脱水的面貌图片,气促、呼吸困难的视频等,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视频等。(3)可以在电子仿真人体模型上体格检查,医嘱操作演练,全方面的学习疾病,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问诊及处理问题,其临床思维较只面对一个问诊SP时更活跃。1999年,美国METI公司根据小儿生理特点,以生理驱动技术为核心,结合儿童自身病理生理特点,搭建儿科医生临床应变能力培训平台——PediaSIM-ECS(高级综合模拟儿童),能模拟儿科急救,监测多项生命体征,并可与监护仪、呼吸机等真实设备相连,模拟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等呼吸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可进行心肺听诊等操作[14]。国内的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努力,将SP与电子模拟人结合,形成“组合SP”教学,辅助医学生临床学习[15]。2002年起,辽宁营口巨成教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仿真电子标准化患者及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心肺听诊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患者、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患者、心肺听诊教学与考核软件、腹部触诊多媒体教学与考核软件、心电图教学与考核软件、TOP2000多媒体教学网,真正实现了仿真电子标准化患者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这些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人尝试将SP、多媒体及仿真模拟人三者结合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这种三合一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疾病评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即传统临床教学模式[16]。相较于传统医学教育及单纯SP教育,“组合SP”教学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及思维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组合SP”教学仍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缺点,就是它不能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模拟“针对患者病情变化→对病情的转归进行判断→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个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设计的软件和电子模拟人,都是基于患者某个时点的病情,也即只是基于病情的点和面;即使是床旁的临床见习,学生也只能看到患者某个时点的症状和体征,不能产生对疾病产生动态认识。

4、计算机模拟患者阶段

为了弥补多媒体资料、患儿仿真模型缺乏疾病动态观察和思考这一过程,现阶段有少部分教学工作者开始试图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制作患者疾病的计算机动态模型。实际上,计算机模拟患者并非不可思议,早在1999年计算机模拟考试(CCS)就已经正式作为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的一部分,我国CCS考试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探索与推广阶段,但由于技术限制,计算机模拟患者一直未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广泛开始。近些年,计算机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模拟患者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成为了可能,通过模拟患者因某种疾病从入院到治疗各阶段的临床过程,形象生动的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某种疾病,并培养学生在病情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神经外科领域,国外已有人尝试建立较大规模的颅脑创伤资料库对真实世界的颅脑创伤病情、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17],也已经有人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影像教育作用进行研究与构想[18]。近年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各领域中得到大力推广[19-20]。P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自学习惯和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勇于竞争的意识,并且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1]。PBL已在全世界很多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其教学效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国内大多只是部分采用,与大课并排进行,即所谓的“混合式”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广泛的疾病计算机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教学,辅以PBL的方法,设计出临床实际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计算机模拟患者如同对待真实的患者,一步步解决临床所要面临的难题。目前已经有一些儿科学者已经在尝试建立各种儿科疾病的计算机模型,辅以PBL的教学思维进行疾病模型的设计,并应用于临床教学,取得了肯定的效果[22]。计算机模拟疾病的动态模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解决了当前临床教学配合度低的科室,比如儿科,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对于临床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大规模真实病例资料建立的计算机动态模型可以体现出真实诊疗过程中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程变化的复杂性,对于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是此种教学方法比起SP、电子模拟人仍然是缺少了交流和实践查体的过程,缺少临床工作角色代入感,更适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再学习,对于初入临床的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操作性欠佳。

5、高仿真情景模拟下的临床培训

近两年,有学者提出高仿真情景模拟下的临床培训这一概念[23]。例如,在模拟重症监护室环境下,配备HPS以及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学员轮流对HPS进行心肺复苏、呼吸衰竭救治的演练[24],一位老师在后台负责HPS病例程序的运行操作,另一位授课老师在教室里指导学员。后台操作老师首先通过电脑操作系统中的病例程序设置HPS病情发生变化,现场授课老师根据HSP的病情变化引起生命支持设备相应的反应或设置和口述生命支持设备的各种故障现象,请学员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现场授课老师充当了标准化患者的一部分角色,提供给学生询问病史机会,口述病情,补充了生理驱动型高仿真模拟人不能叙述病史这一不足。在高仿真情景模拟下,根据学生对疾病判断、处理的不同,通过后台电脑操作,调整高仿真模拟人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变化,体现了临床诊疗过程的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逆转性,表现了疾病动态的过程,对于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并且,高仿真情景将学习背景环境设置为与实际临床工作高度类似的空间,便于学生医生角色的代入,真切的进入临床诊疗工作。开展高仿真情景模拟下的临床教学对医学院校的硬件、软件配置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有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的场地、经过SP培训具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生理驱动型高仿真模拟人、熟悉电脑操作的技术员等资源,因此,至今在国内外都没有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但高仿真情景模拟下的临床教学确实是医学临床教学中目前优势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模式。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重要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提高临床实践技能水平。能与医学生对话的高科技计算机智能模拟人是未来临床教学的发展趋势[25],现代医学模拟教学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景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必将在医学教学方法上再次掀起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4]肖先福,刘援增,崔晓东,等.教学医院医师带教被患者认为侵犯个人隐私而告上法庭[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414-416.

[7]刘赟,郭勇,杨眉峰,等.PBL结合ECS模拟人在临床技能综合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9):141-143.

[8]刘引,吴良霞,温贤浩,等.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标准化病人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5):782-783.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很多学校不会提前告知学生导师情况,学生比较茫然,基本情况是复试后导师挑选学生,甚至有学校学生入学一个月后才知道导师是谁。其实,研究生报名时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对应的教师就是导师,因为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比较固定的。

2备考、初试

及早做好考研准备,备考时间视自身学习情况而定,最迟不晚于大四下学期前(此时所有考研西综科目已全部学完),也不能太早,战线太长容易疲乏,后期没有冲劲。笔者建议大四上学期开始准备,养成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争取在报名前将教材复习2~3遍,牢牢掌握知识点。从近几年西综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非常细致,若掌握不牢,考场上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会做的题也可能没有时间做了。备考最后一个月是攻坚阶段,也是最难熬的阶段。学生不仅要坚持,更要高效复习和采用正确备考策略。

2.1模拟测试对于西综考试,有针对性地做3~4套模拟题或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试卷是非常必要的。模拟测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2.1.1合适的时间考前两周适宜进行模拟测试,过早达不到效果,过晚则拾遗补缺时间不够。

2.1.2正确的选择市面上模拟试卷种类繁多,考生以为大同小异,随便选哪种都一样。实际上模拟试卷是显示某品牌图书的“试金石”,面市越早越可能是上年试卷的翻版,不能反映最新命题趋势,反而会将考生引入歧途。检验模拟试卷质量高低的最好办法是对照近两年真题,若考点接近、命题风格类似、难度相同,则为高质量模拟试卷。

2.1.3在临考状态下测试有的考生将4个单元试题在一天之内做完,这样测下来的分数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如果正确率达不到60%,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应在应试状态下进行,给自己限定时间,强迫自己提高速度,而且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紧张状态下做题的准确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包括涂答题卡都应一丝不苟,建议答完一部分题目或50道左右题目时涂一次答题卡。

2.1.4学会标记测试过程中,遇到不会做和模棱两可的考题时一定要留下记录。如无从下手的考题划上“×”,模棱两可的划上“?”,以便后续学习和使用。考试时也要这样做,方便检查。

2.1.5考后自我评卷评卷并非简单的打分,而是对自我水平的评价。具体为:(1)得分与上年及格线的差距;(2)错题主要涵盖哪些学科;(3)多少道题是“蒙”对的。通过这3条评价,薄弱环节一目了然。另外,统计得分时,凡“蒙”对的只按其分值的1/3记入总分。如果西综得分在250以上,正式考试时把握就较大。若测试结果不满意,不必气馁,继续努力。

2.1.6试题答案有争议属正常现象模拟题甚至历年真题的答案有时会有争议,这是正常现象。其原因为:(1)随着医学发展,几年前的观点在现在不一定是最佳或唯一答案,甚至过时;(2)临床实践与现行教材脱节,答案本身已超出教材,或考题不够严密;(3)题干没有问题,但从事不同临床学科的学者有不同观点,争议难免。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1~2道题目而耽误时间,毕竟出现类似考题的可能性很小。

2.2考前心理调整临考前很多人都有这种现象:记忆力下降,越想记住的东西越记不住,越着急越记不住;茶饭不思,晚上睡不着或饱受噩梦困扰;老想上厕所,手脚冰凉甚至两眼发黑……这就是“考前综合征”,属于正常现象。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2.2.1正确对待考试从战略上轻视考试,从战术上重视考试。科学显示,适度的应激可帮助我们增加竞技能力[3]。适当的紧张能刺激大脑,使思维保持活跃状态,这对考试是有利的,应正视自己的这种心理体验。每个人在重大考试前都会紧张,而且考试结果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越紧密,这种体验就越明显。平静接受现实,顺其自然,就会突破产生该体验的“恶性循环”,使其自然消失。

2.2.2休息保证正常休息,劳逸结合。适度的午休是必要的。考前完全放松不可取,但熬夜亦不必要,要保证正常休息。

2.2.3心态总理曾经说过,“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断锤炼心智,临场才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3临考准备和初试注意事项(1)备齐物品。每年都有忘带身份证进不去考场、考场上找监考教师要文具、不会填答题卡而乱画一气的考生,自找麻烦不说,关键是影响考场发挥。(2)提前看好考场。居住旅馆不要离考场太远。同学好友相聚,叙叙情谊是不错的放松办法,但千万不可开怀畅饮。(3)考完不要对答案。考完一科后尽快调整心态,为下场考试做好准备。(4)午休至少1小时。早上11:30结束考试到14:00开考期间,至少休息1小时,养精蓄锐。(5)注意不要生病,否则对实力的发挥是致命影响。

2.4考场答题技巧考场如战场,既要有战略上的全局安排,也要有战术上的灵活机动。在考试中有一些策略和技巧需要掌握,而这对于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1)自信沉稳。发卷后5分钟内不要答题,考生应先检查页码顺序有无错误,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教师提出的要求及更正试题错误之处。接着将试题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值,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放在不会做的试题上。(2)全神贯注。开始答题后全神贯注,不要东张西望,分散注意力。不要害怕题量大,因担心做不完而分秒必争,做完一道题马上做下一道题,这种方法不妥当。因为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以新思路去回答下一道题。可以暂停5秒钟,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再答下一道题。改变思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是在节省时间。尤其是西综涉及6个学科,适当地改变思路可节省时间。(3)先易后难。有把握的题先做,为后面答题树立信心。不会的试题留下记号,回头重新做,可节省审题时间。(4)不怕挫折。考试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某个题目记得很清楚,可是突然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时千万不要慌乱,回想一下曾经用什么方法记忆该知识点,或者转做其他题目,也许很快会茅塞顿开。(5)敢于放弃。有不会的题是正常的,绝对答不出的不如干脆放弃,在会做的题上确保得分才是考试获胜的战术。(6)大胆猜测。若临近考试结束,尚有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猜题选择,毕竟有20%的猜中几率。

3复试

复试是通过面对面形式考查考生专业知识、个人素质等综合能力。考生除了充分准备复试内容外,还要注意礼仪、着装等细节。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考生的最终得分。笔者建议,复试当天考生着装应“朴素、大方、干净”,尽量穿适合自己形象和身份的衣服。此外,要准备个人履历,而且在正式复试前必须让导师审阅;要对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如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状况和前景,最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在导师询问时不明所以,会严重影响导师的第一印象。若有认识的学长学姐,一定利用好这层关系,了解往年复试程序及注意事项、复试题目。

4调剂

4.1调剂注意事项(1)人要勤快,要学会做事。(2)及时联系,因为有很多竞争对手,联系晚了,考分再高也没用。(3)及时见面,最好去学校或科室与导师面对面沟通,成功几率更大。(4)与招生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完成网上确认。(5)关注中国考研网调剂基本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

4.2调剂的可能性(1)校内调剂机会更大,相当于第一志愿院校内部对报考本校学生的一种照顾。(2)名牌大学往一般学校调相对更容易。(3)A类地区考生向B类地区调剂相对更容易,主要是B类地区分数线低,生源少。(4)往自己所在院校调剂相对更容易。一方面是照顾自己院校的学生,变相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学校比较熟悉,没有适应期。(5)同专业或同专业不同方向调剂相对更容易,相关专业调剂有希望,但也有难度。

5录取

被录取后,不要以为万事大吉,只等开学报名了,其实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注意,如:(1)学费多少,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交齐;(2)拟录取专业、学位类型是否有调整;(3)研究生入学通知书什么时间寄发、开学日期;(4)人事档案、组织关系、户口等相关事宜有何要求等。这里有必要提醒考生要与所报考单位研招办保持密切联系,有不明事宜及时咨询。

6结语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考试总分及各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由表1可见,本次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平均分(73.33±11.54);名词解释题满分30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13分,平均分(24.00±3.12);单项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6分,平均分(30.68±4.63);简答题满分30分,最高分27分,最低分8分,平均分(18.65±4.43)。

1.2正态性检验和频数分布:KS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Z=1.231,P>0.05,表明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由成绩分布图1可见,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为40~44分2人,45~49分4人,50~54分20人,55~59分31人,60~64分41人,65~69分51人,70~74分73人,75~79分53人,80~84分60人,85~89分42人,90~94分21人,95~99分9人,学生成绩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典型的正态分布。

1.3试卷的质量

1.3.1效度:按照病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组织命题,构建完整的病理学试题库,教学秘书根据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试题库中选择考题。选择题采用单项选择题(5个选项),主观题由教学组共同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复核,本试卷中每个题目均能反映一个知识点,该试卷具有很高的效度。

1.3.2难度P: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难度为0.733,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8、0.767(校正0.709)和0.622,名词解释题难度最小,简答题难度最大。

1.3.3区分度D: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566,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区分度分别为0.902、0.970和0.955,且各题型与试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1.3.4信度α: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信度为0.927,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信度分别为0.866、0.797和0.809。

2讨论

2.1试卷的一般情况: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主编)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老师按照授课内容构建病理学试题库,依据与以往试卷重复率不超过25%的要求从试题库中选题。该试卷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基本涵盖了授课主要内容。考试时间2h,学生基本能做到按时交卷,主要集中在考试结束前30min内,考试时间安排合理。

2.2学生成绩分布:单样本KS检验是检验实验数据的分布是不是符合一个理论的已知分布,结果显示,Z=1.231,P=0.096>0.05,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此外,学生成绩分布图的拟合曲线也表明学生考试成绩呈典型正态分布。

2.3试卷的质量:本文从效度、难度、区分度和信度4个方面进行了试卷分析。效度即有效性,是指考试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能否有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本试卷的出题原则和改卷标准均显示其具有很高的效度。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得分率作为难度系数P,试题难则P值小,试题易则P值大,并以0.6~0.8较合适。

在本次试卷中,名词解释题(P=0.8)的难度较低,简答题(P=0.622)的难度较大,所有类型的题目以及试卷总体难度均在0.6~0.8,符合出卷要求。名词解释题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容易得到较高分数;简答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系临床、综合解析的能力,学生在该题型中得分较低,存在答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重点等问题,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区分度D即题目的鉴别力,指考试试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以学生在某题上的得分与考试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区分度,优良的试题区分度一般在0.4~1.0。在本次试卷中,各题型和整卷的区分度较为优良,且各题型与试卷整体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各题型均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信度α是指考试试题的可信程度,表明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于期末考试来说,α值在0.5以上即符合要求,本试卷的各类型题目和整卷的信度均在0.5以上,表示考试结果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试卷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考试结果可信度高,说明试卷质量较高。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进行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博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精”,把眼科重要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操作理论依据作为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在疾病和诊疗理论上筑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新”,增加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贴近科学前沿,介绍技术创新的选修课程,以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及临床医疗方面的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专业基础课上给予较大的自由度,采取不脱产上课方式,以保证临床训练时间。

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但许多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尽管按其资历或学术成就很快晋升为高级职称但仍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从住院医师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严格规范的技能培训体系。将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医师标准考核。根据眼科学专业培训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眼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又分为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级学科。根据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制定重点突出、全面培养的科室轮转计划,明确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的量化指标,如训练时间、掌握病种、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数及手术例数等,要求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又为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担任或协助总住院医师,对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充分掌握,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具及实验外科动物训练,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导师对眼科治疗和手术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实施研究生临床准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实验动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参与临床实践。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及辅导,定期组织考核。定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竞赛等临床学术活动,训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研究生参加讨论时的被动状态,为研究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承担的工作作风。

3开展以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为特点的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的变迁,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研究是目前体制下衡量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加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方式包括:强化研究生公共卫生学基础,训练科学的临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将研究生作为导师临床课题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科室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系列讲座及高水平学术讲座,培养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学国际化进程。通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选择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了从事眼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加强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除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和科研的同时,要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习思想[9]。组织研究生开展“近视普查与防治教育”、“社区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能激发其学习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把握定位把握学校-专业-课程定位是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关键。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较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质良好,主要服务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学习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培养专业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

1.2寻找依据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高[2008]9号),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1.3确定要素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1.3.1基本要素依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课程组成员,并邀请相关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对接,精心选用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过程,研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架构。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效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结果性指标确定课程评价要素。

1.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见图1。

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特点

2.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遵循了“三个一致性”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遵循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后续课程衔接的一致性、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根据“三个一致性”,确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标准、保障体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根据对应的知识单元和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取舍、整合和序化,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全新的课程质量标准。

2.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了“五个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

2.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现了“六项标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建立在以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思路基础上,着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满足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2.3.1教学队伍标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参与及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该课程不少于两轮。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2.3.2教学资源标准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集、实验指导、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明显。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3.3教学内容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要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缩减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学时,使二者学时之比达到1∶1。遵循“增强能力、强化技能”的思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3.4教学方法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构建贯穿课程教学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能力。对课程不同授课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微视频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延伸第一课堂,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根据课程特点,定期组织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竞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5考核方式标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环节考试方式的关系,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50%)包括实验成绩(30%)、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成绩(10%)及网上单元测试成绩(10%);终结性考核(50%)采取闭卷考试,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知识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综合应用题)。增加对知识点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比重,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比重。